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中心

心理疏导实例研究之竞争心理疏导
2014-04-27   阅读:921次  点击下载

竞争意识近几年来在人们的心理上不断地强化,这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学生要在竞争中创造、开拓、成熟,即在竞争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才干,首先要具有健全的竞争心理。因此,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健全的竞争心理,是今天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目前学校、社会开展的各种知识竞赛,各类智力测验,都是为了利用竞争心理,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并从中发现人才。一般地说,青少年的竞争心理既复杂又单纯,且易走上极端,有时竞争仅仅以压倒对方为目的。因为他们竞争的环境是学校,竞争的伙伴是同学,竞争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各类文体活动,竞争的目标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同时为了满足青少年好胜的心态。所谓少年气盛,他们会不顾一切地憋着气干。这种竞争的心理状态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可能会由于好胜或嫉妒而使竞争带来的结果,不是共同提高,而是"两败俱伤",即伤了和气又积下怨恨,这对加强班集体建设和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极为不利。  
 
我们的竞争是在同一的大目标下,开展友好的、互相激励、互相帮助、互相推动的竞争。只有这样的竞争,才能由一点而推向全面,既使整个集体奋发向上,又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竞争必须明确和公开,机会均等,使每个参加者都具有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有的学生喜欢正面较量,不喜欢暗中赶超。他们希望赢得有理,输得信服。但目下某些学校事先不打招呼,考试后则按优劣公布名次,甚至在家长会上宣读,这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使家长们感到十分难堪。因为这种刺激的心理压力很大,其带来的结果是使一部份学生自卑、消沉,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对学生确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健康的竞争心理后果不良。即使一时获胜的学生,在短暂的兴奋之后,竞争心也往往难以持久。因此,为了键全学生的竞争心理,必须消除那种带有羞辱性的病态竞争,不然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有的学生竞争心理非常脆弱,他们不敢公开地表示要参与竞争,如对公开的知识竞赛、智力测验往往袖手旁观。他们是明不争,暗中争,仅仅是为了超过对手。因为这样,万一失败了,也"人不知,鬼不觉",不会影响自己的面子、而一般地也不会影响其继续努力的积极性。这种竞争目标短浅,缺乏更高的追求,也谈不上在学习上有所开拓、有所创造。其原因或者由于自卑心较重,或者由于个性特点(如沉默、孤僻),或者由于怕失败、丢面子,或者由于个人的某些习惯的影响。在极端情况下,受不健康的竞争心理驱使,甚至不惜采用错误的竞争方式去排挤对手,使竞争陷入勾心斗角的歪道。某校有位同学,为了在学校舞蹈表演中出类拔萃,竟把优于自己的一位同学暗中摔伤。   
 
对于学生的竞争心理,既要给予积极的鼓动,又要给予耐心的疏导。启发他们把竞争的目标放大一些、放远一些,避免追求一时的痛快和满足。同时要鼓励竞争心理不强或较弱的学生丢掉思想上的种种疑虑,在竞争实践中不断提高心理上的承受力。关于这方面,上海市向明中学的一位班主任有较成功的经验:他针对班内学生学习努力,成绩突出而竞争意识不强的特点,机敏地抓住班内一位同学参加"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选拔赛"并取得好成绩为契机,教育学生为了将来更好地立足社会,投身建设,应该在中学时代注意自己心理品质的培养,特别是适应当今社会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同时在班内开展"要竞争不要妒嫉"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竞争欲望。结果在这一心理因素的推动下,他的班级接二连三地获得各种竞赛的优胜奖。(这个班参加全国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的人数竟有54人次之多,获得名次的也有13人次。全班有那么多的学生获得全国竞赛的参赛资格,实属不易。)特别可贵的是,这位班主任对于参赛而未能获得名次的学生,也能及时做好心理平衡工作,使之继续保持上进的势头,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   
 
竞争对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和知识能力是一种考验,只有健全的竞争心理,才能使自己的学识发挥得更好,所以坚强的竞争心理比竞争本身更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健全学生的竞争心理,还要在着眼于目前的同时放眼于未来,要不断引导他们向高层次发展,不断地扩大竞争的目标。以班级为起点,敢于在全校、全省乃至在全国的重大竞赛中,与同龄强手一试高低。只有从年轻时就培养起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才能奠定良好的思想与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