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中心

未雨勤绸缪 润物细无声
2018-03-26   阅读:900次  点击下载

  未雨勤绸缪   润物细无声

                                             -----------论心理疏导在新闻媒体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象征着太阳光芒和人类初始状态的金字塔,工程浩大,建造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的那么天衣无缝,巨石之间连一根刀片都插不进去,有的人说是外星人建造的,有的人说是奴隶建造的,距今400多年前一个钟表大师塔·布克却大胆推断: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是奴隶也不是外星人,而是一批欢乐地自由人!而后在一系列的调查中,这种说法也得到了证实,所有的调查过程在NHK的纪录片《发掘埃及》里有详尽的展示。塔·布克之所以有这样的推断,是基于他对钟表的制作过程的认识,他认为,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因为,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人的创造力才能被激发,人的能力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这一理念与我们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大相径庭。而金字塔建造工程的结果,则是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的最高境界。

人力资源所创造的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资资源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但如何有效实施,却是一个宏大而又精细的工程。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日常化和专业化,人的心理管理在电视媒体的发展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在本质上是心理学的范畴,在西方国家,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几乎都具有心理学的知识背景,因为这样才知道如何从人的心理层面去经营人心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结合的一门新学科,以科学、有效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各大系统的职能为目的,致力于将心理学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方法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去,并使之具体化。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除了用于员工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管理、员工激励和员工福利管理之外,还用于解决员工工作中的压力管理、挫折管理和员工的心理健康与治疗。

今天的社会,演绎着新媒体迅猛发展带来的奇迹,但对电视新闻媒体等传统媒体来讲无疑是“狼来了”,作为电视媒体的新闻记者,压力、挫折和挑战不言而喻,焦虑和困惑也纷沓而来。不适当的工作压力不仅伤害个体,而且也破坏组织的健康。员工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以及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也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中最为迫切的课题之一:

一、新闻记者的心理特点

新闻记者作为一个充满挑战性、创造性的职业,也是高风险的职业,被排在十大危险行业的第三位,仅次于矿工和警察:研究表明,与人打交道、有时间限制、接受公众监督、背负压力的职业,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记者和医生、警察都是属于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问题的职业,一线记者的问题尤为突出。

1、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和心理伤害:一线记者大多采访的是突发新闻,通常涉及到交通事故、家庭悲剧等负面性特征的事件,记者需要深入现场了解整个事件,才能做出客观报道:尽管客观冷静是新闻的基础,但是新闻记者也是人,当面对像“9·11恐怖袭击、印尼海啸、伊拉克战争、汶川地震等突发性灾难事件时,一个个场景不断强化着新闻工作者接触事实的情绪和心理,事实需要选择、提炼,反复多次的素材筛选,同时,再现的场景也煎熬着新闻记者一颗颗善良的灵魂。有些记者常常还会在夜里被叫起去采访突发事件,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会面对许多情感和理智上的冲突,尤其是一些采访对象的困境,惨烈的现场,采访对象无奈、伤心的眼神,令人伤感的故事等,都敲击着记者的神经。这个过程必然会对记者的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而这种煎熬,都会在他们心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过后他们往往不想再次回忆当初的情景,如果有人提起这些事件时,他们常常用沉默和泪水来面对。

2、职业竞争压力的疲劳反应:因为媒体力量的强大,也因为记者是媒体的主导力量,他们有着令人羡慕的荣耀和社会地位,也受到社会上许多人的尊敬。但记者的“角色”也是多面性的,除了荣耀和受尊敬之外,也有在采访中坐冷板凳、吃闭门羹、被骂、甚至被打得情况。再加上同城采访的竞争、单位的考核打分等等,让不少记者感到不同程度的疲劳。这种疲劳既包括身体上的疲劳,也包括精神上的疲劳。不少记者在采访和成稿时努力推陈出新、有的却殚精竭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自己不少压力。有位一线记者在微博上写到:当记者五年了,今天是第二次陪老婆逛街、吃饭;还有一位记者抱怨说因为太忙都三个月没有夫妻生活了。有的记者在初期工作干劲激情高涨,好作品层出不穷,但随着夜以继日的紧张工作,渐渐的会出现倦怠和退缩的心理状态,有的人怕出错,怕采访问题不到位,怕稿子内容不出彩,新闻作品也渐渐失去了战斗力。

3、心理症状的躯体化:报道要做到真实准确,离不开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而有时候这种第一手资料的获得,又无疑于刀尖上跳舞。一位记者为了采访到第一手资料,冒着生命危险,受尽侮辱,吃剩饭,睡马路,装弱智,还差一点被贩卖弱智奴工的老板发现;有一个记者为了拍摄煤矿的事故真相,在一个小山洞里被困了一天一夜,一旦被矿主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事后这位记者说,被困的时刻,连写遗书的心都有了;还有一位记者为了解救被拐卖的童工,在隐蔽的拍摄时看到了:羸弱的身躯,满身的伤痕,痴呆的眼神,猪狗不如的伙食,脏乱不堪的地铺………,窑厂主殴打童工到打伤打残窑工,直到最后把窑工活埋,用记者的话说简直是“惨无人道,馨竹难书”。可见,一线记者的工作是怎样的步步惊心,情绪和心理的大起大落又是怎样的司空见惯。长此以往,有的人变得焦虑、易怒、或者颓废、沉闷,这些心理上的变化还会引起身体上的不适,出现肠胃疾病、头疼等。有的记者还因为工作原因而患上了劲椎病、背疼、腰疼等毛病。

二、新闻记者的心理疏导

所谓的心理疏导,就是通过激励、劝导、释疑、倾听、同情、理解等方式,促进人们改善认知、情感、态度、个性和行为,缓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实现心里和谐。据中科院心理所调查的结果显示:有80%的新闻从业者感觉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有40%的人处于中度压力状态,虽时常感到工作紧张,有压力,但是能够处理所面对的压力;只有10%左右的人是压力轻松状态。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问题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而形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化解,日积月累,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心里失控甚至心理危机。

 心理疏导的工作就像健身教练,是唤起员工自身的正面能量。心理疏导在缓解新闻记者心理危机症状方面不可缺少,具体方式有专业心理疏导、管理心理疏导和自我心理疏导。

1.专业心理疏导:心理疏导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已经被逐渐的运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尤其是在记者这个高风险而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问题的职业管理中。同时,心理疏导又是人文关怀的延伸,是把人文关怀更加科学化的一种方式。从专业的心理疏导角度来讲,单位内部可以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建立记者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咨询工作者定期走进记者中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来对记者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还有着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特殊情况的记者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咨询服务,防患于未然。

前几年,深圳、南京等地发生过情感类热线主持人自杀事件,到南非《星期天报》的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在他的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获得普利策摄影大奖仅仅两个月后自杀身亡,这幅作品记录的是他在苏丹叛乱地区拍摄秃鹰盘旋等候去啄食骨瘦如柴小女孩的照片。还有《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张纯如因为长期接触历史灾难和屠杀,心理痛苦不堪最终选择了自杀来解脱。他(她)们有的是目睹了太多的流血和死亡,有的是倾听了太多的阴暗人生,有的从内心经历了太多杀戮和惨不忍睹的煎熬。就像凯文·卡特自杀前留下的那张字条一样: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快乐。在他(她)们心中,黑暗占据了一切。

专业性的心理疏导有对记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也有日常化的心理疏导。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是在新闻记者经历采访过重大负性事件以后,目的是恢复突发事件前的心理平衡状态,帮助记者重新建立客观的认知水平,把突发事件对他们的负面心理影响降到最低。目前专业的心理疏导措施是行为认知、心里宣泄、想象回忆、眼动疗法、催眠疗法等心理咨询技术的综合运用。

对记者进行日常专业心理疏导的目的是预防和缓解,主要用以化解记者日常采访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在专业性的心理疏导中植入正面的能量,用及时的疏导让心灵不留宿毒,以轻松的心态去应对明天更加紧张的工作。而记者在一次次的被疏导中,也逐渐积累起了一些正面的心理资本,建立起了更加稳固的心理防御机制。日常的专业心理疏导,是新闻记者心理健康的加油站,心理健康的防火墙,大大降低了记者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不良反应。

2.管理心理疏导: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世界上生活有产生五个方面的需要,他们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排列,只有前一个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后一个需要,只有前一个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会显示出激励作用。我们强调心理疏导,就是希望通过剔除员工对工作的负面情绪和思想,来提升他们对自身已经获得东西的满意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信心和欲望,在平衡员工心理的同时,重要的是要把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和理念注入到员工的思维中,让员工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和追求前进。

管理心理疏导主要是针对记者的直接管理者而言,因为和一线记者接触最多的应该是他们的部门主管,部门主管对记者的个性特点以及每个选题及采访跟进程度都是最了解的,对记者的心理疏导也是最快捷最准确的。所以,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主管们要和记者多沟心通气,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善于在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望闻问切”的工作做好,疏导起来才有目标和方向。

心理问题是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的综合反映,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活动,他需要一把钥匙,心理疏导没有固定的模式,更不是千篇一律,部门主管一般都是工作一线的过来人,他们对一线记者的心理历程并不陌生,他们知道,当今的社会处在制度和观念的变革期,每个人都有正常的焦虑和浮躁,有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只是些小事想不通而导致思路越来越窄,他们会对一线记者的心态产生共鸣,知道设身处地,以情感人的去做心理疏导工作。开锁对芯,劈柴照纹,情到深处自然浓,只要能够建立彼此愿意沟通的关系,信任的桥梁就更加稳固,“过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做记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时,不要以一种简单的思维来体察记者的内心,而是要仔细分析造成某种不良心态的各方面原因,如果记者的心理失衡是偏重于精神方面的因素,在进行心理疏导时,首先要给记者充分的思想表达、袒露情感的机会和空间,这样,记者在经过一个发泄不良情绪、释放压力的过程之后,接受疏导时就会比较冷静。

3、自我心理疏导:人是群体性动物,在和外界接触的过程中,人难免要受到外界的影响,难免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和心理变化,只要它不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能够很快的消失或缓解,就无需过于担心,我们要允许自己在可控的范围内有负面心理。

生命是需要用饱满的热情去抒写的,多一份阳光的心态,就多一份深远和创造。记者本身就是一个很睿智的职业,完善、升华自我人格塑造,才是最有利的心理疏导,当有负面情绪袭来时,学会用开朗的心态,进行情绪转换,和朋友逛逛街,聊聊天,看一部精彩的电影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里的紧张状态:长久的反复的调适,便会形成自我的处理模式和优良的认知结构。同样一条新闻,用负面情绪和阳光心态的播报语态和角度是不一样的,在受众中起到的群体心理效应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新闻标题,一句新闻评述,情绪和心态都蕴含其中,对观众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对于记者而言,既然从事了这项工作并打算做下去,就要充分认识这份工作的性质,在热爱这份职业的前提下,从这份工作中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学会从中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乐趣,以平和之心面对采访对象的倾述,允许有情感和心理上的失控,但不要沉迷于这种情况无法自拔。

心灵和身体一样都是会生病的,有的毛病一段时间以后会疗愈,但是有的事后却病来如山倒,很可能只是因为当初一个小小的事件,由于没有调节好疏导好,日积月累爆发出来,最后变得难以收拾。

自我疏导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既有日常生活经历的历练,也有针对性的学以致用。对于记者这个行业的人群,不论有没有心理问题,都要适当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尤其是心理疏导方面的知识,懂得用这些知识调节情绪上的变化,不韦疾忌医,有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要养成找心理医生倾诉的习惯。此外,单位还可以定期举办心理讲座或是培训,也可以用心理沙龙的形式让更多的记者学会应对心理问题。

如果把电视事业作为金字塔,记者和其他众多的员工就是建造金字塔的主力军,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衔接那一块块巨石的黏合剂,它可以让金字塔屹立不倒、无懈可击。

心理疏导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心理疏导不是万能钥匙,只有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注重职工心理研究,掌握职工心理发展趋势,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职工心理调查,沿着人文关怀的思路去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员工进行服务,化解员工思想中的疑惑、焦虑和恐惧,让员工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把心理疏导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日常化、制度化,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都市频道   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