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中心

《中直党建网》:关于机关党员干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8-03-26   阅读:800次  点击下载
2012年07月05日10:08  来源:中直党建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第一次把对党员干部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2010年8月到国土资源部调研机关党的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时也指出,机关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了解机关党员干部的所思所想,帮助协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建设文明和谐机关。近些年来,机关党员干部的工作压力大、社会期待高、工作风险大、家庭不和睦等导致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出来,了解机关党员干部的需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增强机关党建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基础。
 
  一、问题提出——机关党员干部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快速变化、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与各种突发事件中,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越发加快的情况下,一些干部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使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和多病状态、心理出现消极倦怠、疲劳烦躁、自卑自闭等情绪征状。在日常工作中,由于缺少沟通与疏导,加之适应新形势的心理干预机制尚未形成,机关党员干部的身心健康成为引人关注的一个领域。
 
  国外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工作及组织压力更多地影响了工作不满意度,而人格因素更多地影响了心理及身体健康水平。此外,人民网上曾有这样一则消息:日本人事院对81万名国家公务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公务员面对着工作、社会、家庭等各种压力,自杀已经成为导致日本国家公务员死亡的第二大杀手。在国内2004年12月8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公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在所有受调查职业中,“公务员”有54.88%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是工作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
 
  本课题调研组根据心理学基本原理和机关工作实际,设计了《宿迁市级机关党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研究调查问卷》,对1000余名市级机关党员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开展座谈。调查发现:9.65%的副处及以上领导干部和10.36%的正科及以下非领导干部经常失眠,15.22%的领导干部和23.25%的非领导干部对目前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不满意或不太满意,68.35%的领导干部和82.38%的非领导干部认为个人很难掌握自身命运,甚至有6.56%的领导干部和12.85%的非领导干部产生过轻生的念头。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机关干部职工的心理素质状况总体比较稳定,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机关干部职工经常受累于心理抑郁、工作倦怠、人际关系敏感、职业成就期待焦虑、人格冲突等职业心理问题,他们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比一般群体强烈。他们“唯唯诺诺、兢兢业业”,工作中经常处于“心理恐慌”状态,不少党员干部存在着较大心理压力、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心理疲劳、浮躁压抑心理,有些同志对个人生活、工作、未来发展等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等。因而探索心理疏导在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模式,针对其需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显得极为重要。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市级机关党员干部身心健康状态总体良好,但部分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过劳过压。一些党员干部由于工作、生活、学习等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导致长期心理紧张,表现为失眠、记忆力减退、焦虑等症状,甚至诱发身体的病变,包括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病症。在影响个体机体健康运作的同时,更影响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由于高强度脑力与体力劳动引起的身体过度劳累疲惫,这是典型的生理疲劳。很多党员干部工作连轴转,工作经常“白加黑”、“五加二”,长期的熬夜加班,缺乏适当的放松调整和适量的运动锻炼,身体机能、免疫力下降,导致身体透支乏力、体弱多病等健康问题。二是由于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引起的精神层面的焦虑和不安。很多党员干部面对各种繁重的工作任务、复杂的考核指标,夙兴夜寐全力以赴去完成,在此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心理,容易引起焦躁易怒、抑郁不安等心理问题。目前,机关党员干部不少人经医院检查又无实质性的病症,身心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疲劳倦怠。心理倦怠是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们比较普遍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产生心理倦怠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身体劳累,不少党员干部每天从事无规律繁重工作,耗费大量脑力、精力,甚至需要频繁的加班加点、熬夜工作,身心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放松和休息,常常眼睛酸痛发胀、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晚上失眠多梦,身体过于劳累,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身体状态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导致心理倦怠,整体表现为缺乏活力和创造力。二是工作厌倦,这是心理疲劳倦怠的主要特征,不少党员干部长期从事单调、重复的工作,很多党员干部一年中有半年时间是在各种现场监察、事故处理,产生心理饱和,工作兴趣和激情减退,产生倦怠心理。
 
  (三)紧张不安。机关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小心翼翼、唯恐出错、惶恐不安,谨慎有余而开拓创新不足。尤其是肩负重任,压力较大时更是食不甘味、坐立不安,加之领导的批评催促、突发事件的应对、失职渎职的隐忧、随时随地的监督等等都极为严重地影响了党员干部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善于自我调节加以疏导,极易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状况。
 
  (四)抑郁烦躁。部分机关党员干部由于工作、人际、生活等诸多原因,导致抑郁情绪无法及时排解。表现为情绪低落、暴躁易怒、身体状况差、遇事容易走极端,或易失落封闭自己,或易多疑猜忌,或易暴怒攻击对方,影响机关氛围和正常工作的开展。一是失落,有时很想得到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产生空虚、迷茫、无可奈何等心态。二是孤独,由于事业或人际交往等方面接连遭遇挫败,精神压力很大,心理负担沉重,产生自我封闭。三是猜忌,因不自信而猜疑,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猜忌心理,给党员干部自身带来精神和心理折磨,同时产生对周围人或下属的不信任和排斥心理,与同事之间产生巨大的疏离感和冷漠感。
 
  (五)心理失衡。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信仰失衡。少数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在拜金享乐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发生动摇,原先秉持的原则与实际现状之间发生冲突,在原则与信念上失衡。二是发展失衡。一些机关党员干部对自我发展的要求与实际的发展机遇、发展空间不相吻合,对自我进步的预期与不确定甚至无望的现实之间难以协调,导致心理失衡。三是角色失衡。多数机关党员干部在承担日常繁重工作的同时,要负担起家庭重任,一旦无法妥善处理家庭、工作之间的关系,将在两者之间处于两难境地。有些党员干部在单位与家庭、工作与休息、健康与应酬、朋友与自身等方面无法统筹兼顾,局部失衡而引发心理危机。
 
  二、需求导向——机关党员身心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当人们的优势需要局限于生存、安全等低层次需要时,他们往往将丰厚的收入、稳定的工作作为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人们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除关注安全感外,人们更关注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的需要会逐渐上升到较高层次的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在实际生活中更注重获得信任、维护自尊、提升职位、创造成就、实现自我价值等需求,而这些需求受到压抑或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心理问题。
 
  一是政治关怀缺乏。政治关怀就是关心党员干部在政治方面的成长与进步、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毛泽东认为,“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关心干部就是要在工作中善于识别干部、善于使用干部、善于爱护干部。部分党员干部由于缺乏政治上的关怀,对个人前途和事业进步消极悲观,失去积极性和上进心,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二是思想关怀不够。思想关怀就是关心党员干部思想的解放与提高,经常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员干部。着重对党员进行思想关怀,防止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员的侵蚀。部分单位没有对机关党员进行经常性的理想信念教育,放松了对党员自身主观世界改造的引导和教育,没有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没有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党员干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意识淡薄。
 
  三是精神关怀欠缺。实践证明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没有精神力量就没有开拓创新的气魄和一往无前的行动。精神关怀就是注意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不断采取措施激励、鼓舞党员和干部时刻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干事创业、勇于争先良好局面。精神关怀实际就是精神激励,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和信仰的缺失会使党员干部迷失方向,甚至产生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的扭曲。
 
  四是物质关怀不足。物质关怀就是关心党员干部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发展,满足其必要的物质利益。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党员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尽管近年来党员干部的生活待遇得到明显提高,但对他们的物质关怀还是不够的。党内帮扶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尤其是对部分事业遇到挫折、家庭遭遇变故、生活条件艰苦的党员干部的物质关心帮扶还远远不够。
 
  五是心理关怀缺位。心理关怀就是时刻关注党员干部心理的发展变化,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职务岗位变动、工作遭受挫折、家庭遭遇变故的党员干部,党组织往往没有找到本人谈心,切实帮助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党员反映的问题和思想汇报,党组织倾听关注不够,没有做好积极的解释和疏导工作。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还没有建立,定期对党员进行心理测试,提高党员的心理应变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三、对策结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需要识别机制,准确把握干部职工心理活动规律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时掌握并科学分析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准确把握机关干部职工的心理规律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根本前提。各级机关党组织要在遵循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以及个别差异性等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调查问卷,缜密安排调查工作,注重从政治、物质、思想、精神和心理等各方面关心关怀机关党员干部,确实做到尊重机关党员干部正当合理的需要,尊重机关党员干部的隐私,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满足个人需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党员干部的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个人和家庭的实际困难,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对个人需要与组织需要、社会需要存在较大偏差的同志要耐心做好说服、教育、激励工作。要不断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提高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二)建立健全宣教引导机制,全面提高党员干部心理素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第一位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机关党员干部的心理素质可以有效提高抵御心理问题的“免疫力”,这是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人文关怀、预防心理问题的首要任务。
 
  1.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对心理健康常识介绍,帮助广大机关干部职工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引导他们思考和研究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和心理调适,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在教育的实施上可采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做法,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坚持统筹安排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活动之中展开。各单位和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干部教育范畴,组织党校等教育基地将《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行政心理学》、《人事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列入轮训班的必修课,围绕“心理承受能力与理想追求”、“心理承受能力与个人成长进步”、“心理承受能力与违法犯罪”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教育。邀请专家、学者讲解法律常识,剖析因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而导致心理失控、违法违纪的案例,并通过播放法纪教育片,使党员干部能够受到震动和教育。这些都是筑牢党员干部心理承受能力思想基础的有效途径。
 
  2.建立完善党员干部谈话制度
 
  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谈话制度,这是关心爱护干部的具体体现,也是上下级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首先,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信赖的人在关心、爱护和尊重自己时, 心理问题反应强度会得到缓解, 挫折承受力得以增强。其次, 能提供新的看问题的视角和思路, 帮助当事人走出个人习惯的思维模式, 从而重新评价问题, 寻求新的出路。第三,如果一个单位有强大的支持系统和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党员干部即使遇到一些心理问题, 也会被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弱化和消解。所以,机关党组织要在干部提任、岗位调整以及矛盾集中等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时期,找干部谈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以有效地解除心理困扰。
 
  3.加强心理自我调节引导
 
  自我心理调节是解决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始终坚持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重要原则,把帮助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培养机关党员干部良好素质的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为理论基础,有效地开展党员心理疏导工作。要引导机关干部职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劳动、付出、创造和对社会与别人的关爱中获得幸福。要引导机关党员干部进行正确成败归因,充分利用暗示、宣泄、想象等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化解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建立健全预测预防和危机干预机制,帮助干部职工摆脱困境
 
  机关党员干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属于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建议相关职能机构组织专家学者根据机关党员干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修订《机关干部职工心理健康量表》,重点对新任公务员和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机关党员干部进行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及时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提高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在建立预测预防机制的过程中,可采取从点到面、从轻到重、从易到难的方法,在对有条件的单位先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逐步开展机关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研究表明,人们面对灾难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急性心理反应,如焦虑、紧张、恐惧、抑郁、寝食不安等。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的心理应激障碍更为普遍。要通过心理危机干预解决机关干部职工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常态是十分必要的工作,应该建立包括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保健机构,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对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根据机关干部心理特点与心理规律,由专业心理保健人员负责定期举办心理保健培训课程,进行必备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并及时对有心理问题或参与重特大事故抢险救援和事故调查的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保健。对于经过危机事件处理或遭受心理创伤、心理障碍严重的人员,应及时邀请有关心理专家进行干预,预防过激行为,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
 
  (四)建立健全问题解决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满意度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时甚至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关注机关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实施帮助干预计划,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机关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通过控制诱因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我们要高度重视机关党员干部工作过程中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他们进步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感等因素对机关工作效率的影响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提升机关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一是科学设计工作流程和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建立科学的制度机制,最大限度消除机关党员干部因工作适应性、工作压力等因素诱发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二是切实解决好机关党员干部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收入分配、评先评优、晋职升迁等方面的工作,建立和完善对保障机关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的相关制度,营造机关内部回报与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性、公平性环境。三是对机关干部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正常晋升是机关干部职工普遍重视的因素,要提高干部工作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在职业生涯发展、干部教育与升迁报酬等方面上做出科学系统的规划,让机关党员干部看到未来,激发工作动力。四创造发展空间促进机关党员干部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体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我价值,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党员干部才干的集体,不仅具有强有力的战斗力,而且能够促进身处其中的每个成员心理健康和谐。因此,要从根本上促进党员干部心理健康,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聪明才干,必须尽可能为其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同时加大他们工作中的自主性,努力提高机关党员干部对工作本身的成就感、满意度。五是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合作,协调好不同的职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使机关干部职工能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良好的人际互动与交往,满足社交和归属的需求,通过信息分享提升工作的成就感和满意度。六是帮助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尽力在工作、家庭生活和其它社会活动之间形成良性平衡。
 
  (五)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确保必要的经费和物质保障
 
  要加大投入力度,把心理疏导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用于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专家咨询、普查建档、设备添置、辅导讲座等。当前可以聘请高校熟悉相关工作的心理学专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依托有资质的高校研究机构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可以探索尝试在机关中抽调原则性、亲和力强,机关工作经验丰富,热心心理咨询事业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参加心理咨询业务培训,从机关中培养开展该项工作的骨干。逐步构建全覆盖的心理保健工作网络,进一步建立面向各级机关党员干部的心理咨询机构。健全机关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制度,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异常情况报告制、疑难案例会诊制、联络员制度等,将机关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江苏宿迁市级机关工委  殷文明)